【聚焦全國兩會】《光明日報》刊發盧建軍委員之聲
時間:2023-03-07 13:18:58 閱讀量:2790
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。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——黨的二十大報告??
【卷首語】“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,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。
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,我們黨深刻認識到: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,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;物質富足、精神富有,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。
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,我們黨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于現代化全過程、滲透在社會生活各方面,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,始終致力于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、不協調的世界性難題,努力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。
放眼未來,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、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我們的底氣和自信除了來自雄厚的物質基礎,更來自每個中國人積厚成勢的志氣骨氣,來自各族干部群眾一往無前、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。
新時代新征程,讓我們不斷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,持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根基。惟其如此,中華民族才能以更加自信、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!

扎實推進 厚植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
沒有堅實、先進的物質文明,一個國家和民族就會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質基礎。新征程上,從5G基站到特高壓,從“東數西算”到“強鏈固鏈”,一系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瞄準高質量發展發力;設立雄安新區,打造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“動力源”,一個個增長點、增長極、增長帶拔節而上……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厚植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。
“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,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,能夠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。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,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。”在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委員看來,錨定“高質量發展”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之舉:“以西遷精神為滋養、立足國家科技戰略前沿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,新一代交大人將繼續以科研報國為己任,為高質量發展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!”
協調發展 凝聚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
“要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,促進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。”盧建軍委員建議,“高等教育應聚焦國家戰略需要,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,打破科技創新、人才培養‘圍墻’,積極探索教研一體、學科交叉、產教融合、協同育人的新路徑。”
文章節選自2023年3月7日 光明日報07版 兩會特刊
報道鏈接: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3-03/07/nw.D110000gmrb_20230307_1-07.htm
來源:交大新聞網
蘇公網安備32059002006491號